全國愛耳日 | 干細胞療法或將治愈耳聾(失聰)患者?
中國有聽力語言殘疾人為殘疾人總數的首位。
為了降低耳聾發生率,控制新生聾兒數量的增長,預防工作尤為重要。針對中耳聾發生率高、數量多、危害大,預防工作薄弱的現實,衛生部、教育部、民政部等10部委局共同確每年的3月3日為中國愛耳日。
耳聾是影響人類接收外界信息、妨礙社交的全球性重大衛生問題。隨著現代人生活作息、環境噪音的影響,全世界大概約有超2億的嚴重耳聾患者,而根據我國殘聯社的最新數據顯示,在我國境內約有3000名重度耳聾患者,而每800個新生兒中就有一位喪失聽力的寶寶,而隨著國內老齡化的加劇,30%以上的65歲老年人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
- 新生兒聽覺受損,可不能接收外界的聲音,導致語言發育遲緩;
- 成人失聰就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社交和工作;
- 老年性耳聾,加重老年性孤獨感,加劇認知功能障礙,增加老年性癡呆的發生率。
可見,正常聽力是多么珍貴,你身邊有沒有聽障人士?你了解你的聽覺嗎?你曾經有過保護聽力的意識嗎?你想知道保護聽力的方法嗎?
耳聾(失聰)是什么?
耳可分為耳廓、外耳道、中耳和內耳幾部分。
耳聾是聽覺系統中傳音、感音及其聽覺傳導通路中的聽神經和各級中樞發生病變,若是耳的任何一部分受損,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聽力減退,甚至會造成失聰。
一般而言,語言頻率平均聽閾在26dB以上時稱之為聽力減退或聽力障礙。根據聽力減退的程度不同,又稱之為重聽、聽力障礙、聽力減退、聽力下降等。
所以為了預防耳朵的各種疾病影響,研究學者們早早就對耳朵進行了各種實驗研究。
現下被大眾熟知的臨床上治療手段主要為安置助聽器和安置人工耳蝸。而近些年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干細胞治療耳聾也成為近年耳科的研究熱點之一。
干細胞用于治療耳聾
科研工作者利用干細胞的多項分化作用,定向誘導分化出與原來形態功能相同的結構,而這種機制卻恰恰可以彌補內耳毛細胞的不可再生特性。
先后將胚胎干細胞、iPS干細胞和 間充質干細胞MSC誘導成與毛細胞類似的細胞,表達毛細胞標志物myosinⅦA,從形態上可見細胞生長靜纖毛樣的突起;通過使用EGF與bFGF調控細胞生長,將MSC向神經細胞方向誘導分化,表達神經前體細胞的標志物。
除此之外,還可利用干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達到修復的目的。科學家經過艱苦努力,在成年鼠內耳前庭分離出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干細胞,科研人員在線粒體毒素造成耳蝸纖維細胞損傷模型上發現,回輸間充質干細胞后的動物聽力恢復情況良好。
此項研究成果揭示了內耳毛細胞可能再生的根源,意味著今后有望最終用“細胞移植”的方法實現耳聾病人的聽力重建,耳聾不再是不治之病。
眾所周知,耳聾是嚴重影響人類生活質量的頑疾之一,目前尚無根治方法。
在工業化國家,約5%的人群罹患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其中80%的患者是因為外源性損傷或自身衰老導致內耳聽覺細胞逐漸消失所致。
干細胞治療的安全有保障
傳統觀點認為,人類內耳聽覺毛細胞為特化終末細胞,毛細胞的損傷是不可逆的,不再具有再生修復能力。
干細胞治療總有效率可達95 %以上,且臨床應用是安全的。干細胞療法采用靜脈滴注與平時打點滴一樣,放心、可靠、安全,容易接受。患者均無不適反應。
干細胞是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群體。內耳干細胞的發現,為尋找內耳新細胞的前體細胞帶來了希望。
在中國人群中,耳聾基因突變的攜帶率很高,實際上很多耳聾在早期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療。如果發現問題,請及時到醫院就醫,早期進行預防和干預,有效預防耳聾的發生。
-- 吉卡生物有話說 --
人體的衰老、病變、疾病,究其根本都是由于細胞的老化和減少,而干細胞就是生產細胞的源頭,干細胞是各種組織細胞更新換代的種子細胞,是人體細胞的生產廠。
目前,干細胞藥物和治療已應用在許多領域,同時市場需求巨大,隨著干細胞基礎研究的不斷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干細胞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必將迎來快速發展。在生命科學中,干細胞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干細胞技術的發展必將給生物醫學領域帶來深刻的變革。展望未來,干細胞治療領域將出現更多革命性的突破,以造福人類健康。
【吉卡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咨詢專業人士或前往醫療機構進行就醫。
【版權聲明】吉卡生物所發布的圖片來源于攝圖網,文章內容均來源于網絡或國外知名雜志,如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系管理員,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關鍵詞:
干細胞,耳聾,失聰,聽力治療
下一頁: